【資料】變體封面簡史

本文作者:匹克
发布日期:2014-09-10

注:本文翻译自Multiversity,翻译 Caroline Hill豆瓣站原帖




第一部份:早年變體封面


不管你信不信,曾經每部漫畫一期只有一種封面,而且這年代也許沒你想像中的那久遠。下面是幾十年來變體封面的歷史。



最早的變體封面并不是考慮到收藏者而出版的;其實他們什麼也沒考慮。六十年代Marvel最早那批突然紅起來的漫畫吸引了Golden Record公司的注意,而他們以將故事書和有聲黑膠捆綁銷售而聞名。他們和Marvel簽約,在1966年推出了Fantastic Four #1和Avengers #1的有聲伴侶。由於這離兩份漫畫發行已經有幾個年頭了,Marvel為Golden Records專門印刷了這些期的特別版。


由於特別版的封面沒有變,看起來並沒什麼辨識度,當年也沒有收藏家市場,這些罕見的變體版的需求量並不大。就算是在漫畫投機市場興旺的九十年代初期,Wizard價格指南甚至沒有提這些Golden Record變體。當他們在九十年代末終於被提到時,帶黑膠的重印版價格被列為$260美金,也就是首印版價格的1.4%。最近一份CGC評分9.4的拷貝在eBeay上賣到了$865美金。



下一份變體封面在十年後的1976年才問世,Marvel想以此測試市場對提價五分錢的反應。當全國都以二十五美分一期的正常價格賣漫畫時,六個小型市場被選中以三十分一期的價格試賣。試賣持續了四個月,隨後擴展到全國。試賣版的封面圖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標價。當時自然沒有針對這些試賣變體的廣告,因此很少有讀者知道它們的存在。


同樣的程序在接下來的一年重演,四個月后價格又上漲了五分。除了Star Wars #1這些價值要高得多的單期,現在大多價格變體版比普通版只貴不到十塊錢。



另一種顯著的變體種類也在1977年出現。為了在新的直銷市場上從狡猾的銷售商那裡自保,出版商推出了報攤/直銷市場變體。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報攤版和直銷市場版最大的區別在於可退性。超市、藥店和類似的商家可以把沒賣完的漫畫退回出版商,獲得部份退款;而運營模式部份基於舊刊銷售的漫畫市場沒有這種選擇,不過可以獲得較低的批發進價。開始這兩種版本沒什麼區別,但一些無良店主開始開兩個賬戶,一樣一種。他們用直銷賬戶以低廉的價格訂到大多漫畫,並用報攤賬戶把沒賣完的退回去。



為了制止這一現象,出版商不得不區分這連個市場。當時DC的報攤發售由出版Gold Key角色的Whitman公司負責,而他們的措施是把DC商標更換成Whitman的。Whitman變體的創新意義比價格變體更顯著,但收藏者們似乎對這沒什麼興趣,eBay上也是列得多賣的少。


因為Marvel的報攤發售由多家公司負責,更換商標的做法並不可取。不過他們用了更精妙的方式:在標價框內加入菱形框來區分。其它出版商紛紛效仿,最終包括了DC。



變體封面史上下個大事件其實發生在法庭里,而且和漫畫一點關係也沒有。1984年6月8日,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對Beckett價格指南的James Beckett對Card Prices Update一案作出判決。簡而言之,Card Prices Update中體育卡價格指南和Beckett雜誌里的十分接近。Beckett聲稱這是抄襲,因為他高級複雜的價格算法是保密的。然而,法官並不同意他的看法,他的判決包括了這一重要信息:價格指南權威不僅能反映市場價格,還能決定它們。這意味著收藏品(如漫畫)價格指南如果受眾夠廣,他們的價格是怎麼算出來的就並不重要了。價格由指南決定,因為指南就是這麼定價的。


這經典案件當時和漫畫沒什麼關係,因為當時被認可的Overstreet價格指南不會為發行不到一年、在短期需求下價格不穩定的漫畫列價格。但這一切會在幾年后Wizard上架時發生改變。







第一個以賣出更多拷貝為目的的變體封面來自1986年DC迷你係列The Man of Steel。首期為報攤和直銷市場準備了不同的兩種封面。該迷你係列展現了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后Superman的新起源,希望藉此改善超人系連載銷售萎靡的情況。


部份出於八十年媒體覆蓋的不足,加上角色身上同時發生的創作改變,多種封面對銷量的影響到底有多少我們無從得知。考慮到當時的市場情況,以及二級市場上兩種封面價格差別並不大,它們不太可能造成了太大影響。


第一個真正吸引了收藏家注意力而價值激增的變體出自1987年,當時DC短暫地考慮改名為Superman Comics。這計劃很快流產,但當時他們已經在小型市場中兩部漫畫上測試新商標了。與Whitman只更改商標那次不同,Justice League #3和Firestorm #61獲得了全新的變體封面畫。



這些罕見的Superman Comics變體在漫展上的價格一下就衝到了$50美金。1993年,Wizard給Justice League變體定價$95美金,Firestorm變體$65美金。到1999年,他們的價值打了對摺。在2009年,他們只值$10美金了,可這都是普通封面版價值的十倍。


最近,兩期變體未經過CGC評分的版本在eBay上的開價不到$50美金。


差不多在同期,Peter Parker和Mary Jane結婚。為紀念這一事件,Marvel決定推出Amazing Spider-Man Annual #21報攤/直銷市場版的變體。和Man of Steel變體一樣,兩種封面的價值差別並不大,而幾年後這微小的差距更是消失了。事實上,幾年後價格指南壓根不再提有兩種封面的事。



是什麼造成了Amazing Spider-Man Annual #21和Superman Comics變體之間反響的巨大差別?這無關流行程度或時機。答案幾乎完全取決於其罕見程度。市面上兩種Amazing Spider-Man封面都有很多在流通,而Superman Comics商標只在選定地點才有。


到此為止,多種封面得到的反響並不大。除了對Superman Comics短暫的熱情外,多數粉絲似乎對這主意並不怎麼感興趣。然而,下一份變體封面將預示繁榮時代的到來。


第二部份:繁榮時代


儘管罕見的Superman Comics版Justice League和Firestorm都有一定需求量,出版商對此並無反應,在接下來的兩年一份變體封面也沒發。之後,Legends of the Dark Knight #1和1989年的Batman電影同期問世。這是披風鬥士為主角的第三部連載,也是半個世紀以來第一部新的。不用說,粉絲和零售商都很激動,大量訂單嚇壞了當時DC市場部副總Bruce Bristow。他似乎覺得市場消化不了那麼多蝙蝠系連載。


公司在出版前不久才決定發行首期四種封面。它們在粉絲間很受歡迎,還被不少人收齊了。




要理解接下來發生的事,我們得迴歸白銀時代(一般被認為是從1956年Showcase #4開始)。從那時起到六十年代讀漫畫的小孩是第一代稱作青少年的,而廣告商對他們進行推銷。針對這新人群而大力宣傳的休閒娛樂方式中包括漫畫和交換卡片。少數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保留了這愛好,而大多數則另尋新歡,以不同方式失去了他們的收藏。


當這一代在八十年代中期成為中年人時,一股懷舊熱突降美國。之前的卡牌和漫畫收藏者們掘地三尺尋找小時候的物件,需求迅速超過供給。隨著價格的提升,更多人聽到了這消息并心想,“我原來也有那本書!我要是還留著它就好了,這樣能賣不少錢呢!“貪慾、對基本經濟學知識的缺乏、以及本應更明事理的人的鼓勵*刺激了這種思想。投機市場由此迅速成型壯大。


(我們現在開玩笑說一本漫畫書能供你小孩上大學,可在九十年代初,華爾街時報和紐約時報這種有聲望的公司都發表過文章,把漫畫和交換卡片當做和股票、債券類似的投資選項。他們有時還這麼想。說真的,讀讀這篇文章吧,他們竟然能嚴肅地說出”一本漫畫書能付清你的房錢“到”漫畫估值還不會下跌“這種屁話。而且這是2013年寫的。)


還記得我之前提到的棒球卡麼?這是第一個受懷舊熱影響的產業,卡牌店在全國範圍內激增。當這熱潮擴散到漫畫業時,不少卡牌店為趁機賺點錢開始買漫畫。不幸的是,這些店主一開始賣的是卡牌而非漫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了解的是卡牌,不是漫畫。不懂行的賣家和不懂行的買家湊到一起簡直是隨時可能爆炸的危險火藥桶。


當時Marvel的幕後組成了拼圖的另一塊。這簡直是趕上最悲劇的時機了。當投機市場形成時,Marvel正準備成為公開上市公司。當他們在1991年7月開始對股東負責時,公司受命其盈利要持續超過上一季度,導致了過度使用的花樣和不必要的價格提升。


最後,Wizard雜誌在1991年1月起開始每月發行,價格指南中包括的漫畫也是其發行日程允許的儘可能有時效性的。Wizard漸漸取代Overstreet指南年刊成為業內標準。儘管Wizard發表了一些文章,指出投機對市場的潛在危害,它也讓市場變得更糟。Wizard指出的熱門書成了那些不懂行、只知道追下個大熱門的投機者們的行動指南。Wizard里的漫畫宣傳本來就是一種可以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正如第一部份的庭審所說,如果指南說某期價格會上漲,那投機者對這本書的需求就會上升,價格也水漲船高。


這種交匯的結果是在Legends of the Dark Knight的成功刺激下為滿足投機市場而形成的。當時,變體封面和特效封面相輔相成。就在Legends of the Dark Knight推出幾個月之後,Marvel發行了十三種Spider-Man #1的特效變體封面,都用塑料袋包好,而這打破了銷售記錄。1991年4月,X-Force和交換卡片打包,打破了之前的銷售記錄。1991年6月,Silver Surfer #50的燙金封面加印到第三版。1991年8月,X-Men #1的五種封面再次打破銷售記錄。Ghost Rider #15推出夜光封面,證明封面噱頭不僅適用於首期或週年期。






這些大多數要歸功於Richard T. Rogers,他是Marvel為滿足股東要求而請來的市場顧問。說句公道話,營銷者並不是要佔人便宜,這不過是他們的工作。除了有里程碑意義的那些期,Marvel大多主創和編輯都很恨這些噱頭,并努力確保只想讀故事的讀者們能買到普通版。如果你覺得Marvel在這繁榮時代發行了不少變體和噱頭封面,編劇/編輯Danny Fingeroth希望你明白他們已經很有保留了。


大搞形式大於內容的罪名可不能光讓Marvel背。DC在Robin II上實驗全息圖像封面。Valiant有臭名昭著的鍍鉻封面,而Defiant發行了用交換卡片拼成的Plasm #0 。


說到卡牌,無數的漫畫都和交換卡片或者其他的小玩意兒捆綁。有時候一份漫畫和多種卡牌捆綁,迫使收藏者為集齊卡片買多份漫畫。多訂多得的鼓勵性封面當時也有,但不怎麼常見。投機也不光是買家一邊的事,Malibu,Topps和Milestone這些出版商當年也栽在這上頭。


對於這愛好來講這是個古怪的時代,現在也被很多粉絲嘲諷。有些是活該,有些則是話說重了。不少好故事在繁榮時代誕生,而他們的價值不是有故事質量、而是由拷貝數量決定。當泡沫破碎時,這並不是沒人預料到的;繁榮時代之前的那些零售商和讀者一開始就預測到了最終的命運。當投機者離開時,市場上針對他們發行的那些東西大多也隨之離去了。書架上不再有特效封面的身影,變體封面數量大幅減少,但它們從未徹底消失過。



1996年,Marvel為Heroes Reborn一線的首期推出了兩版封面。1997年,The Darkness用十一種封面慶祝其十一期的發行。1999年11月,Top Cow出其不意地為補訂的零售商全部提供了變體封面。同樣是在1999年,DC開始給參與他們的銷售代表項目的零售商提供獨家封面。2000年,Ultimate Spider-Man首期推出1:100鼓勵性變體封面,而當時很多零售商都覺得這太離譜了。但一年後,Dreamwave重新推出Transformers系列,并帶有1:10鼓勵性封面,He-Man在兩年後也效仿。這段時間也有其它連載帶有多種封面,但這些都是特例,並非常規。


第三部份:當代


漫畫產業在投機市場塌陷后開始慢慢復甦,理論上他們也得到教訓了。九十年代被看做是過火的時代,可一些出版商開始覺得這風氣被反得有些過頭了,只要他們這次有點節制,他們還是能成功重溫當年的光輝的。變體封面仍是產業中的一部份,只是範圍小了很多,也沒什麼關注炒作的。


真正復興這一行為的是2004年Colossus迴歸的Astonishing X-Men #4。他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了,而主創團隊努力把他的迴歸保密,甚至發行了Phoenix的假預覽圖來障眼。當該期發行時,零售商也意外收到了Colossus的1:6變體封面。這次刺激的事件吸引了不少人的興趣,這些罕見的變體封面在全國各店都被一搶而空。Marvel顯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并在2004年11月發行New Avengers #1,故技重施。


首期變體封面是1:20限定,第二期1:19,直到第六期1:15,然後第七期到第十期1:10。鼓勵性封面的意義在於鼓勵那些訂量在臨界點──如1:10的鼓勵性封面他本只打算定八份──的零售商多訂幾本以獲得變體封面版。開始1:10封面意味著店家會收到九份普通封面和一份變體封面,可Marvel在2009年改變了政策,現在1:10其實意味著十份普通封面加一份變體封面,其實該算1:11。理論上講,多出的幾份拷貝意味著店家猜會有更多的顧客去買它們,從而防止售罄的情況,并促進銷量增長。同時,店家也可以高價賣出變體封面,確保覆蓋未售出拷貝的損失。


由於統計銷量時普通和變體封面是被算到一起的,New Avengers模式給店家帶來多少好處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從兩點可以做出定性推測。第一點算坊間傳聞;考慮到這一事件后鼓勵性封面呈爆炸性增長,可以推測零售商給了Marvel很多積極反應。第二點,看看下表中前十五期的銷量:








上圖中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是第二期和第一期之間的巨大落差,但新刊這樣表現沒什麼不正常的,這變化不一定是從1:20變成1:19造成的。第二點是第五期時的上升。由於比例原因,這種差別在表上並不明顯,但從第三期到第五期銷量上升了一萬三千份,而那個年代銷量是可以準確反映讀者對新刊的反應的。這意味著零售商低估了讀者對此連載的需求,也許他們為滿足鼓勵性變體封面需求多訂的那幾本幫他們找到了銷售上限──至少幫他們離這更近了一步。


這表上值得注意的最後一點是從10期到11期的下降。這變化同樣因比例而不起眼,可當Marvel停止提供鼓勵性封面時,銷量立刻下降了一萬兩千份,約合8%。這體現了零售商甚至是讀者對鼓勵性變體封面的需求。認為第三期到第五期的上漲是出於對鼓勵性封面而非書本身的需求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Marvel當時一定是這麼想的,因為鼓勵性封面很快就成了當代市場上最主要的變體封面類型。它們的比例也隨著需求水漲船高。2009年,Marvel全線主題變體封面比例都是1:10,到2010年漲到了1:15,2011年則是1:20。從那以後,階梯比例成為主流,每期會有比例不同的變體封面。


然而,階梯上層的那些比例在持續增長。自新52起,DC全線52部連載推出了1:200的線稿變體封面。


隨著變體和鼓勵性封面數量的激增,這不再是能吸引注意力的有效舉措,而成了讀者們意料之中的事。這迫使出版商想方設法維持新鮮感,比如Marvel的Secret Invasion時期空降的Skrull變體封面。在2011年,IDW說服七十五家零售商訂購五百分Godzilla #1,以換取他們的店面在漫畫封面被毀的變體。那年晚些時候,Boom! Studios稍微提高了鼓勵性封面賭注,為零售商們提前給Outcast #2變體封面評級。


2012年,一些零售店組成了Ghost Variant組織,並向一些受邀店家提供限定變體封面。Phantom Group在GV的成功和沒受邀的店家的苦澀中誕生,向任何願意加入的店家提供限定變體封面。


在2013年,DC為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1提供52份變體封面。


讓我們先暫停一下,觀察高比例變體封面對銷量的影響,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市場可以接受的最高比例。以下是由Comichron統計的Amazing Spider-Man銷售數據表格,單位為千份。







你能看出高比例變體封面是哪期麼?不是666,反正不完全是。666確實有變體封面,而且1:500的比例高得出奇。這也是個把店家畫上封面的活動,如果店家定了500份以上ASM #666,他們可以獲得任意數量的特殊封面。這似乎很有效,銷量幾乎翻了翻。


真正的高比例變體封面是能把顧客畫上封面的669期。這不僅是換個臉這麼簡單,而是提供完整描繪。重點是,這是份1:2000限定封面。顯然沒幾家店買賬,銷量僅上升了一萬四千份,而這是教科書級別的報酬遞減。


最臭名昭著的鼓勵性封面噱頭要屬1:52的Siege #3變體。這比例本身沒什麼不正常的,可這這52份不是指Siege #3,也不是Marvel的任何連載。不,這一噱頭是針對另一噱頭產生的。


在Green Lantern為中心的大事件Blackest Night,DC向零售商提供可戴的塑料燈戒,以刺激不景氣的那些刊物的銷量。這樣一來零售商手裡壓了一堆賣不出去的書。Marvel每收到店家寄來的52份撕下來的DC燈戒版連載封面(這也是退書給出版商的標準做法),就會給他們寄去一份Siege #3變體。當Marvel宣佈這一舉措時,當時對此的輿論幾乎都很糟糕,比如批判以這種很快就會過時的流行文化梗為內容的做法。


當時粉絲推測這封面頂多賣到$50至$100美金。今年早期,品相略差的一份拷貝在eBay上賣出了$600的價格,而CGC評分9.6的一份能賣出$1300到$1400的價位。


不同出版商以不同方式對待變體和鼓勵性封面,但市場似乎在幾年前達到平衡點。在2012年10月,40%的新刊隨變體封面發行,而這比例在2013至2014年幾乎沒有變化。Dark Horse總編Scott Allie解釋了為何數量停止增長:


幾年前,優秀的變體封面在零售商之間是很受歡迎的鼓勵性措施。現在他們覺得變體封面有點不帶勁了。他們更容易被其它鼓勵性措施鼓動。這就是為什麼可預訂變體封面是可行的。顧客仍想要額外的封面,但他們不想被“鼓勵”著去買它們。


如果你點開這些數據的相關鏈接,顯然有不少人對這市場感到擔憂。


但也有一些人保持樂觀。


所有變體和特效封面都是“人造收藏品”,即為產品創造市場,而非為市場創作產品。知名零售商Brian Hibbs曾說過,就算變體封面明天停止生產,也不會有漫畫讀者會就此放棄這愛好。儘管這是事實,但不要忘了這是中性詞彙,僅僅意味著收藏品的價值是非固有的,即它的價值是人們主觀決定的。


喜歡就買,不喜歡就算了。無論如何,變體封面是不會消失的。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关注我们
本文作者:匹克
发布日期:2014-09-10
文章搜索
 
关注我们
文章搜索